close
‧芝山岩所在地- 士林‧士林 |
是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人之社域Pattsiran(八芝連林)地方,意思是「溫泉」。位置是指士林區北方「三角埔」到北投區「頂北投」一帶(陽明山~北投:永平、倫等、大屯、泉源、湖山等里),此地的山區一帶為溫泉湧出的地域,譯其音並因其環境森林蓊鬱,而稱「八芝蘭林」,後簡稱「芝蘭」。
時間 |
士林地名的演變(地籍資料) |
相傳資料 |
明永曆年 | 已有漢人來此開拓。 | |
清康熙42 年(1703) | 鄭姓漳人鑿雙溪圳開墾 | |
清雍正2年9月 | 黃叔敬「台海使槎錄」藩俗六考中:清代地方行政區名叫做「芝蘭堡」。 | 建有茅屋式店舖,稱「店仔街」 |
清雍正5年10月 | 居民增建店舖而稱八芝蘭林街 | |
清乾隆6年(1741)10月 | 八芝林 | 居民建神農宮於街界,改稱八芝林 |
清乾隆29年 | 八芝蘭或略稱芝蘭 | |
清同治10年 | 撰修淡水廳志,作芝蘭街 | 咸豐9年漳泉械鬥,舊士林莊焚燒殆盡,鄉紳潘永清建莊於現址,改名為士林 |
清道光年間 | 八芝蘭地區讀書風氣興盛,「三步一舉,五步一秀」,正所謂「士子如林」,而後改名為士林。 | 因文人輩出,又稱士林街。 |
【士林八景】清嘉慶8年(一說10年),地方文人選出士林名勝八景。
八 景 | 過 去 景 觀 | 現 況 |
芝山獨峙 | 芝山岩獨立於田圃中。 | |
蘭港雙橋 | 蘭港為雙溪之舊名,當時有「和尚橋」和「福德橋」,黃昏時夕陽甚美。 | 兩舊橋皆已拆除。 |
竹林石室 | 內雙溪尾重橋內的竹林,有大石室,如同世外桃源。 | ? |
石壁漁舟 | 在山仔腳自來水蓄水池地方(現?),昔時曾從石壁開鑿道路,使岩石突出河中,行船過,像是在石壁中行駛。 | ? |
蕃井沸泉 | 原住民時代即有此泉,水量多,日夜噴出。
清「淡水廳志」記載:「番井沸泉,在芝蘭堡,其源自三角埔山 下,一線如溝,深尺許,多沙,流泉沸騰,冬暖夏涼。」此泉水在古時已有先民利用它來灌溉農田,為民生用水來源之一。(摘錄自:蘭雅社區網站 http://lanya.tacocity.com.tw) |
? |
猿洞桃花 | 外雙溪的山上,舊為產桃地,且附近山洞住了許多猴子。
為士林區天母里,磺溪出山口東側,水利發電所一帶。相傳為漳州人賴祿、張劉情所闢,距今約200餘年。開闢之初地有山猴洞居。(台北市路街史) 即指雙溪地區,這裏廣種植桃樹(係康熙年間由楊姓及鄭姓人士由福建移植)最多時曾達面積二百六十八甲,年產約四十萬斤桃子,可供應新竹以北地區,是當時有名的「八芝蘭桃」。開花期間窈窕的桃花和春風相和,使人心曠神怡,又附近山洞住有不少猴子,所以被稱為「猿洞桃花」。(摘錄自:內雙溪上游開拓史 http://www2.yhes.tp.edu.tw/teach/index6/skyriver/begin.htm) |
已不產桃,猴子亦不復見。 |
磺溪吼雨 | 磺溪上游下雨,大量的水流到中下游,水流湍急發出聲響。 | |
屯山積雪 | 冬天大屯山頭積雪。 | 大屯山不為士林管轄後改為「永福磁石」。 |
永福磁石 | 又稱「反經石」,指南針置於其上會反指。 | 曾置於舊士林區公所圓環中,現置於士林區公所一樓大廳內。 |
時間 |
士林行政區域演變(地籍資料) |
清光緒21年 | 日本據台,屬台北縣直轄。 |
清光緒23年 | 台北縣下設辦事署,隸士林辦務署。 |
清光緒24年 | 改隸台北辦務署。 |
清光緒27年 | 廢縣置廳,隸台北廳士林支廳。 |
清宣統元年 | 士林支廳下置區署,隸士林、社子及和尚洲三區。 |
民國9年 | 廢廳置州,隸台北州七星郡士林庄。 |
民國22年 | 革庄為士林街。 |
民國34年 | 光復改制,廢街為士林鎮,隸台北縣七星區。 |
民國36年1月 | 廢七星區,改隸淡水區。 |
民國38年7月14日 | 奉歸陽明山管理局管轄。 |
民國57年7月1日 | 劃併台北直轄市,成為北巿十六行政區之一。 |
民國79年3月12日 | 台北巿第四期行政區域調整將原屬本區洲美里劃歸北投區;另將原中山區福樂里、康寧里、明勝里、劍潭里(部份)併入本區,現為本市十二行政區之一。 |
全站熱搜